鹅,鹅,鹅,曲项向天歌。

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。


yǒngé

luòbīnwángtáng

ééé

xiàngxiàngtiān

báimáo绿shuǐ

hóngzhǎngqīng


      鹅啊鹅,你弯曲着长长的脖子朝着天空唱着歌。一身洁白的羽毛浮动在碧绿的水面上,一双红色的脚掌拨动起清清的水波。


1. 咏:称颂,赞美。
2. 曲项:弯着脖子。
3. 歌:唱。
4. 拨:划。


      《咏鹅》相传是骆宾王七岁时写成的,描画生动,老少都竞相背诵,可以看出诗人的聪慧之处。全诗通过一个儿童的视角,描绘了白鹅在水中游玩欢叫的情景。

  诗的首句连用三个“鹅”字,表达了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。这三个“鹅”字,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,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,十分欣喜,就高兴地连呼三声“鹅,鹅,鹅”。次句“曲项向天歌”,描写鹅鸣叫的神态,“曲项”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,十分确切。三、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,“浮”“拨”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。“白毛”“绿水”“红掌”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,一幅大白鹅在水中悠然自得的画面便展现在我们眼前。

江南可采莲,

莲叶何田田!

鱼戏莲叶间。

鱼戏莲叶东,

鱼戏莲叶西,

鱼戏莲叶南,

鱼戏莲叶北。


jiāngnán

hànyuènánběicháo

jiāngnáncǎilián

liántiántián

liánjiān

liándōng

lián西

liánnán

liánběi


到了江南可以采摘莲子的时候,茂盛的莲叶在江中生长。鱼儿在荷叶间嬉戏。鱼儿一会儿在荷叶东边嬉戏,一会儿在荷叶西边嬉戏,一会儿在荷叶那边嬉戏,一会儿在荷叶北边嬉戏。


1. 何:多么。
2. 田田:形容荷叶挺出水面、饱满劲秀的样子。
3. 戏:游玩。


      这首诗为《相和歌辞·相和曲》之一,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,原见《宋书·乐志》。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,表现出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。

  这是一首描写江南人采莲的诗歌。全诗格调轻快,语言简练,读起来朗朗上口,是少年儿童初学诗歌的佳作。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。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,荷叶下自由自在的鱼儿在不停地嬉戏。后四句用重复的句式,表现了鱼儿在荷叶间穿梭往来的轻灵的样子,传达出采莲人欢快的心情,仿佛还能听见采莲女那柔美的歌声。这是一幅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!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,但是通过对荷叶和鱼儿的描绘,却如闻其声,如见其人,如临其境,使人们感受到一派勃勃生机,也能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。

远看山有色,近听水无声。

春去花还在,人来鸟不惊。


huà

wángwéitáng

yuǎnkànshānyǒu

jìntīngshuǐshēng

chūnhuāháizài

rénláiniǎojīng


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,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。春天过去了,但花儿还不曾凋谢,人走近了,枝头上的鸟儿没有因害怕而飞起。


1. 惊:害怕。


      这是一首画作欣赏诗。从诗中的描述来看,画中有山、水、花、鸟,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画的题材,而且肯定是一幅画得相当逼真、传神的作品。诗人通过文字把本是静止的画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卷轴展现出来:苍翠的山、流动的水、绽放的花、欢鸣的鸟,一派鲜活的景象,把读者引入了无限的遐想之中。当读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的时候,才发现,画中的一切不过是一个个无生命的静物。

  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,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;在近处听流水,应当听到水声,但画上的流水却没有声音。在春天盛开的花,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,而画上的花,不管在什么季节,都不会凋零。人走近停栖在枝头上的鸟,它就会受惊飞走。但画上的鸟,即使你走得再近,也不会因为害怕而飞起。整首诗读起来似乎处处违背自然规律,其实正是暗中设谜,写出了画的特点。

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

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

huíxiāngŏushūèrshŏu

zhīzhāngtáng

shăoxiăojiālăohuí

xiāngyīngăibìnmáoshuāi

értóngxiāngjiànxiāngshī

xiàowèncóngchŭlái


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,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。我的乡音虽未改变,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。

儿童们看见我,没有一个认识的。他们笑着询问: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?



 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、缅怀故里的感怀诗。写于初来乍到之时,抒写久客伤老之情。在第一、二句中,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,一路迤逦行来,心情颇不平静:当年离家,风华正茂;今日返归,鬓毛疏落,不禁感慨系之。首句用“少小离家”与“老大回”的句中自对,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,暗寓自伤“老大”之情。次句以“鬓毛衰”顶承上句,具体写出自己的“老大”之态,并以不变的“乡音”映衬变化了的“鬓毛”,言下大有“我不忘故乡,故乡可还认得我吗”之意,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。

 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,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。“笑问客从何处来”,在儿童,这只是淡淡的一问,言尽而意止;在诗人,却成了重重的一击,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,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,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。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,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,哀婉备至,久久不绝。

  就全诗来看,一二句尚属平平,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,别有境界。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,了无痕迹:虽写哀情,却借欢乐场面表现;虽为写己,却从儿童一面翻出。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,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,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。

  杨衡《对床夜语》诗云:“正是忆山时,复送归山客。”张籍云:“长因送人处,忆得别家时。”卢象《还家诗》云:“小弟更孩幼,归来不相识。”贺知章云:“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”语益换而益佳,善脱胎者宜参之。

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

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


zuòjìngtíngshān

báitáng

zhòngniăogāofēijĭn

yúnxián

xiāngkànliăngyàn

zhĭyŏujìngtíngshān


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,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,慢慢向远处飘去。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,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,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。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,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。


1、敬亭山:在今安徽宣城市北。《元和郡县志》记载:“在宣城县北十里。山有万松亭、虎窥泉。”《江南通志》卷一六宁国府: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。府志云:古名昭亭,东临宛、句二水,南俯城闉,烟市风帆,极目如画。”
2、尽:没有了。
3、孤云:陶渊明《咏贫士》中有“孤云独无依”的句子。朱谏注:“言我独坐之时,鸟飞云散,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。独有敬亭之山,长相看而不相厌也。”
5、独去闲:独去,独自去。闲,形容云彩飘来飘去,悠闲自在的样子。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。
6、厌:满足。


      前两句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”,看似写眼前之景,其实,把伤心之感写尽了: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,直至无影无踪;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,却也不愿停留,慢慢地越飘越远,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。“尽”、“闲”两个字,把读者引入一个“静”的境界: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;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,尽既有消失的意思,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。闲,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,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。这两个词对“独”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。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,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。

  因此,这两句是写“动”见“静”,以“动”衬“静”。这种“静”,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。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,能给读者以联想,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,勾画出他“独坐”出神的形象,为下联“相看两不厌”作了铺垫。

  这两句的意象以“众星拱月”式并置,前句中心词“鸟”是中心意象,加上“飞”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,强化动态表现意义。“众鸟”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,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,有一种格外的逸趣,而眼前,众鸟高飞,离人越来越远,“高”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,抬头仰望,空阔的蓝天上,鸟儿在远走高飞,直至看不见。一个“尽”字,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,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。后句“云”为中心词,与“去”复合,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。而云并非满天白云,原本就只是“孤云”无伴,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。诗人以“闲”写出了孤云的状态,突出了离去的过程,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,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。

  “尽”、“闲”两个字,把读者引入一个“静”的境界: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;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。它们都似乎有灵性,不愿与诗人为伴,远离诗人而去,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,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,更显孤独和渺小。其实,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,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。在诗中,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,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,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。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,能给读者以联想: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,他眼看着众鸟、孤云渐渐飞去,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,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,勾画出他“独坐”出神的形象,为下联“相看两不厌”作了铺垫。

  三、四两句“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”用浪漫主义手法,将敬亭山人格化、个性化。尽管鸟飞云去,诗人仍没有回去,也不想回去,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,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。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,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。“相看两不厌”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。“相”、“两”二字同义重复,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,表现出强烈的感情。同时,“相看”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“山”和“我”的孤寂情景与“两”字相重,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。结句中“只有”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,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。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”,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。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“静”的,表面看来,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,脉脉含情。实际上,诗人愈是写山的“有情”,愈是表现出人的“无情”;而他那横遭冷遇,寂寞凄凉的处境,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。

  “众鸟”、“孤云”这种动的意象与“敬亭山”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,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,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:有理想、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“逝去”,对“消散”有着特殊的敏感,人事短暂,宇宙永恒,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。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,可能是“长安不得见”后,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。就算长安招引他,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“众鸟高飞”而去。

  诗人笔下,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、溪水、小桥,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,因为敬亭山“东临宛溪,南俯城闉,烟市风帆,极目如画”。从诗中来看,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,或许是在山顶,或许在空阔地带,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。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,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,抒内心无奈之情。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,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。然而,恰恰在这里,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。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,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。全诗似乎全是景语,无一情语,然而,由于景是情所造,因而,虽句句是景,却句句是情,就像王夫之所说,是“情中景,景中情”。沈德潜在《唐诗别裁》评价说:“传独坐之神。”

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。

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


zèngwānglún

báitáng

báichéngzhōujiāngxíng

wénànshàngshēng

táohuātánshuĭshēnqiānchĭ

wānglúnsòngqíng



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(tà)歌声。踏歌:唐代一作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,一边唱歌,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,可以边走边唱。

桃花潭(tán)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 桃花潭: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。《一统志》谓其深不可测。深千尺: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,运用了夸张的手法(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)。不及:不如。


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。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。

热门诗人


朝代


公众号


定时更新推送诗词,并尝试用AI绘制诗词意境。欢迎关注。

定时更新推送诗词,并尝试用AI绘制诗词意境。欢迎关注。

作者分类


作品分类